當太陽抵達黃經225°,立冬便踏著寒霜而至。作為冬季首節,它不僅是時序的界碑,更藏著古人“秋收冬藏”的生存智慧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釋曰:“立,建始也;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”,道盡此節的核心意涵。
立冬三候藏著自然的密碼:“一候水始冰”,晨露凝結成薄冰,觸之即碎;“二候地始凍”,松軟泥土漸硬,踏之有聲;“三候雉入大水為蜃”,野雞蹤跡漸無,海邊卻現花紋相似的大蛤,古人便浪漫地認為鳥兒化蛤越冬。

古時立冬是“四時八節”之一,禮儀頗豐。天子率群臣“迎冬于北郊”,還會賞賜百官襖子、溫帽,堪稱最早的“官方送溫暖”。民間則祭祖拜冬,換上新衣慶賀往來,熱鬧堪比小年。
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的俗語流傳至今。北方人必吃餃子,取“交子之時”之意,寓意秋冬交替的吉慶;老北京更愛銅鍋涮肉,暖意驅寒。南方則各有講究:南京人食生蔥抗濕寒,潮汕人啃甘蔗護齒滋補,紹興人此時開釀黃酒,借冬水清冽釀出佳味。
白居易筆下“冬景似春華”是江南的溫潤,陸游“寸積篝爐炭”是北方的寒涼。如今街頭烤紅薯的香氣四起,提醒著人們:冬藏不是停滯,而是為來年蓄力的從容。


上一篇